近年来,增城区深入贯彻落实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,以市级美丽乡村创建为重要抓手,聚焦生态宜居、产业升级、治理创新,基础设施提档、风貌品质提升、特色产业培育工作蹄疾步稳,交出了一份“村强民富景美业兴”的精彩答卷。
2024年度顺利完成28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,其中荔城街龙角村、新塘镇甘涌村、正果乌头石村等11个村表现优异、取得第一档次成绩。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设144个市级美丽乡村,跻身全市前列,带动村民增收,获评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国示范县等多项荣誉。
市区协同统筹推进
构建“精准高效”强机制
市、区住建局建立市、区、镇三级联动机制
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管理
在资金统筹上,市区两级财政协同发力,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2亿元,撬动社会资本约4亿元,为美丽乡村建设安上强劲“引擎”。
增城区成立美丽乡村领导小组,区领导牵头督查、专题会议推进,累计开展现场督办检查超30次。
区住建局牵头印发制订了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相关文件,建立“区级统筹+镇街实施+村社参与”全流程管理机制,规范从计划编制、方案设计到立项审批、施工监管、验收管护等各环节,推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治理新格局,提升建设工程管理水平。
小楼镇河洞村
基础设施提质升级
绘就“畅通富美”新图景
增城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
实现61个市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基础设施大升级
通过实施“三站四公五网”建设工程,累计升级改造农村道路75.19公里,新建(改造)公园73个、绿道11.8公里,新增健身设施近400件,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三站:服务站、文化站、卫生站
四公:公园、公厕、公交、公栏
五网:路网、电网、水网、光网、消防网
同时辉煌配资,以“绣花功夫”推进农房微改造,累计完成改造14.18万平方米,乡村“颜值”与“气质”双提升。
新塘镇甘涌村
生态治理全域攻坚
打造“绿美增城”样板间
增城区坚持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理念
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
生活环境治理
全域实现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、无害化户厕、集中供水“三个100%”,创新“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区处理”垃圾收运模式,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%。深化“厕所革命”和黑臭水体治理,相关经验获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。
绿美建设
在绿化美化方面,创新“政府引导+企业参与”模式,引导46家企业结对帮扶,落地绿化工程12个,建成“四小园”50余个,新增绿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,建成碧道、绿道串联的生态廊道。增江街西山党建公园、仙村镇深涌村庙后公园等一批生态项目成为村民“打卡地”。
派潭镇榕树吓村
产业振兴多元融合
激活“双产共荣”新势能
增城区依托资源禀赋
打造“农业+文旅”融合发展模式
激活乡村产业“一池春水”
增城区朱村街龙新村流转 1500亩土地建设特色产业基地,通过“乡村振兴会客厅”盘活闲置资源,能记家庭农场获评省级农场,带动200余村民增收超60%,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。
密石村通过“政府+企业+村集体”模式,立足密石桃花资源优势,打造柿子乐园,盘活70亩空心村,宿山房民宿年接待游客6.38万人次,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。
正果镇番丰村采取“农业+N”的发展模式,打造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、农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农旅产业园,依托正果优质农副产品优势,打造品牌农副产品,年产值超1000万元。
同时,增城区培育出朱村丝苗米、小楼茶树菇等一批“省字号”特色产业,上榜省级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专业村名录,乡村产业“造血功能”持续增强。
正果镇水口村
治理创新纵深推进
构建“共建共治”新格局
增城区以“积分制”“清单制”为抓手
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
全域推广“民主商议、一事一议”自治模式
建成“村级政务公开微信平台”
实现村务透明化、治理精细化
新塘镇瓜岭村设立“文明积分超市”,村民用可回收垃圾换取积分兑换礼品,以“小积分”撬动“大文明”。
此外,常态化开展“村晚”、龙舟赛、舞貔貅等民俗活动,佳松岭村舞貔貅列入省级非遗。
正果镇亮星村将中共布(富)洞小组旧址活化利用为红色教育基地。
小楼镇竹坑村修缮围屋与炮楼打造红色文化活动空间,文化振兴为乡村注入“精神动能”。
小楼镇竹坑村
增城区正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支点,撬动乡村全面振兴。下一步将紧扣“精品化、特色化、产业化”目标,推动美丽乡村提质升级,让广袤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。
来源:增城区融媒体中心辉煌配资
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